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8月6日讯(通讯员 屈泽清 郁韵静)“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,我的心跟着希望在动……”每周的一、三、五,武陵源区协合乡协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,13名孩子指尖跃动,伴着吉他旋律哼唱,欢快的歌声与稚嫩的笑容交织成夏日里最温暖的画面。这是武陵源区乡村公益课堂的日常,也是文明实践“微课堂”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缩影。
今年暑假,协合村的孩子们再次迎来了“量身定制”的艺术礼物。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联合推出“我们的夏天”公益课堂,从7月18日持续至8月底,每周集中开展3次课堂教学。除了吉他教学,志愿者们还同步开展暑假作业辅导、防溺水宣传等活动。
“以前假期总闷在家看电视,现在每天都盼着来练吉他!”12岁的七年级学生张子钰抱着吉他,眼里满是兴奋,这是她第二次参加吉他公益课堂。为保障课堂顺利开展,驻村工作队在2023年添置了一批吉他。此次,村干部邓霄再次主动承担起任课老师的职责,和志愿者曹文宣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备课、授课。“教孩子们弹唱只是其中一环,更想让他们在音乐里建立起自信。”邓霄说,课堂上除了技巧训练,还融入防溺水宣传、作业辅导,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。
家长们对此赞不绝口。“城里的兴趣班收费太高,村里公益课堂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!”学生余铭春的家长感慨,孩子不仅学会了弹吉他,性格也变得更开朗,真希望这样的活动能一直开展下去。
在协合村,公益课堂的内涵远不止于音乐教学。驻村第一书记肖新昌带领团队为留守儿童、困难儿童开辟劳动实践基地。双休日里,孩子们跟着志愿者学习使用农具、除草翻地,听农桑故事、悟农耕文化,在田间地头体验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与快乐。同时,村里还开展源予爱“爱心爸妈”公益活动,9名干部结对13名学生,通过作业辅导、心理疏导、红色教育等多样化活动,让关爱精准滴灌。
协合村的公益吉他课堂并非个例。今年以来,武陵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“精”“巧”为突破口,围绕理论宣讲、非遗传承、技能培养等主题,创新“线上直播+线下小班制”模式,打造出一批特色文明实践子品牌。从吉他弹唱到农事实践,从作业辅导到安全宣讲,乡村公益课堂以兴趣为桥、成长为核,既解决农村学生暑期无人看、不会看、看不好的难题,又通过艺术熏陶、劳动教育、政策普及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。
如今,在武陵源的山间村落,公益课堂的灯光常亮不灭,吉他声、读书声、欢笑声交织成文明实践的动人乐章。这些课堂承载着“少年强则国强”的期盼,以微小而坚定的力量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与成长动能。
来源: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
作者:屈泽清 郁韵静
编辑:王娇
本文为武陵源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