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9月25日讯(通讯员 屈泽清 陈星翰)9月25日,张家界市武陵源区索溪中心学校里,8名曾困在人际交往“孤岛”中的孩子在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踏上心灵疗愈之旅。这是武陵源“源予爱”心理关爱活动的第十三站,更是武陵源用从不缺席的温暖,持续叩开沉默心扉的生动实践。
五年级留守儿童小宏,父母常年在外务工,日常与奶奶相伴。课堂上的他坐立难安,盯着黑板不足两分钟,手指就开始转笔、摸橡皮,有时还会悄悄扯前排同学的衣角。被老师提醒后,他低头抠着课桌木纹,可没多久,注意力又飘向别处。心理咨询师得知他喜爱拼积木,特意带来一套“校园场景”积木。拼到“操场”模块时,小宏突然闷声开口:“我爸以前陪我拼过消防车”,语气里藏着难掩的委屈。咨询师没有打断,递过一块蓝色积木轻声说:“下次想爸爸了,咱们就拼个‘电话亭’,把想对他说的话‘存’进去,好吗?”
同为五年级的小萌像教室里一盆“静音小盆栽”,上课从不举手,小组讨论时总把身子往椅子里缩,肩膀微微垮着。同学邀请她玩跳皮筋,她只是轻轻摇头,声音细若蚊蚋:“我不会。”咨询师发现她抽屉里藏着画满小花的草稿纸,便递上一张便签纸:“看到好看的花,就画在这里吧?”一开始,小萌只画了朵指甲盖大小的雏菊。慢慢的便签纸上多了只停在花上的蝴蝶,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同桌的发卡也是粉色的。咨询师趁机提议:“要不要把这张画送给同桌?”小萌攥着便签纸在同桌座位旁站了许久,最终鼓起勇气递了出去。当同桌笑着塞给她一颗水果糖时,小萌的嘴角悄悄上扬,像藏了颗甜滋滋的糖。
这些孩子的“沉默”,从不是拒绝帮助,而是特殊成长经历为心灵裹上的一层“软铠甲”。“想拆这层‘心墙’,急着求‘改变’没用,得用耐心和贴合他们的方式,帮他们一点点筑牢安全感。”参与活动的心理咨询师坦言,“只有让孩子真切感受到你的存在被看见,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。”
“源予爱”从启动之初,就将“长效关怀”深植于活动定位中。该活动由武陵源区委社会工作部、区教育局、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、区总工会、团区委、区妇联等多部门联合牵头,张家界心之力心理咨询有限公司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、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具体落地,联动学校与专业机构,共同织就一张满含暖意的立体关爱网络——既聚焦“心灵疏导”,也兼顾“生活帮扶”。
下一步,“源予爱”活动将推进“心理护航+资源对接”双轨并行,让温暖既有“心理温度”,也有“帮扶力度”。一方面,专业咨询师会定期驻校:通过一对一辅导化解孩子的“个性化心结”,再借助团体游戏、心理绘本等轻松形式,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、课间与社团活动,真正实现“润物细无声”;另一方面,会进一步紧密联动学校、公益组织等力量,从一套新文具、一次上门家访到一份生活补助,用实打实的帮扶举措,帮孩子卸下生活中的后顾之忧。
来源: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
作者:屈泽清 陈星翰
编辑:覃蕾
本文为武陵源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