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按】2025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决胜之年,也是擘画“十五五”蓝图的谋篇蓄势之年。五年来,武陵源区紧扣“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”目标,以“六个武陵源”建设为抓手,在经济发展中破局求新,在基础设施升级中夯基固本,在民生福祉改善中践行初心,在风险防范化解中筑牢底线,在文旅融合创新中擦亮品牌,全域发展势能持续跃升。如今,站在冲刺“十四五”收官的关键节点,武陵源正以“时不我待、只争朝夕”的紧迫感,聚力攻坚、乘势而上,奋力跑好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即日起,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推出“砥砺奋斗 决胜收官 武陵源这样冲刺‘十四五’”系列报道,全面展现城乡蝶变、民生温度、文旅创新等实践成果,凝聚决战决胜合力,为圆满收官“十四五”、启航“十五五”新征程奏响奋进强音。今天推送系列报道第五期《三色共绘防范经纬——武陵源区以平安为钥解锁发展新蓝图》。
三色共绘防范经纬——武陵源区以平安为钥解锁发展新蓝图
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7月14日讯(记者 吴文锦)三千奇峰拔地而起,八百秀水蜿蜒而流。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,武陵源区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,构建起以“生态绿、安全蓝、治理红”为基色的立体防控体系,在“十四五”期间交出了独具山水智慧的平安答卷。
泼墨生态“绿色卷”:守护奇峰秀水
抬头可见“天空蓝”,满目皆是“生态绿”,是今日武陵源的生动写照。
求稳致远,制度先行。新修订的《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》2024年正式施行,加快完成《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(2023—2035)》修编,启动《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规划》编制工作,明确生态红线、规范开发行为,为推动全域旅游长远发展谋篇布局,留足空间。
持续深化“蓝天行动”,实施工业源、扬尘源、生活源等“五源共治”,划定秸秆禁烧区,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。2024年,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3天,优良率96.1%,同比提升0.7个百分点;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及PM10浓度等指标持续改善,“武陵源蓝”成为常态风景。
守护碧水长流,坚持保好水、治污水、护源水齐抓共管。实施索溪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,常态化开展“清河净滩”、增殖放流行动,2021至2024年,累计投放757万余尾鱼苗,“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”成为常态;严格落实河长制,高效整改中央、省级环保督察及“回头看”“洞庭清波”专项行动等交办问题,实现城区入河排污口动态清零;积极做好饮用水安全保障,完成军邸路至百溪沟污水管网改造,深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,做到保护、治理两不误。2024年全年地表水环境质量位列全省第一;国控黄龙洞断面水质稳定Ⅱ类以上,8个饮用水源地100%达标。2025年1-5月,武陵源区再次荣登全省地表水环境质量榜首。
守护净土常抓不懈。强化重点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,完成野猫峪垃圾转运站提质升级,实现原生生活垃圾“零填埋”、无害化处理率达100%,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、资源化,稳步推进“无废城市”建设。
从制度护航到精准治污,从蓝天碧水到净土守护,武陵源以实打实的行动描绘着生态保护的“绿色画卷”,让世界自然遗产的魅力持续绽放,书写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。
精绘安全“蓝色卷”:夯实发展根基
安全生产,一头牵着经济发展,一头连着万家安宁。
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,打出“排查+整改+执法”组合拳,切实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。682辆营运车辆、35辆渣土车及校车全部接入GPS监管系统,实现动态轨迹全程追踪,交通安全更有保障。森林防灭火体系构建“空天地”一体化网络——103个高位摄像头与10架无人机组成监测矩阵,结合视联网平台实现火情早发现、早处置。及时排查消防隐患,全区拆除影响救援的障碍物2879处,共11809平方米,整改占用消防通道隐患52处,为生命通道清障护航。
应对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,武陵源区同样“实招”频出。常态化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防火、地灾应急演练,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;秉持“宁可备而不用、不可用时无备”理念,加强应急物资储备,升级应急装备,2024年12月,总投资约700万元的新应急装备投用,补齐防灾减灾救灾装备短板;打造“线上+线下”立体宣传矩阵,推动安全知识进小区、社区、景区、校园,累计发放资料32000份,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9000余人次,推送宣传短信3万余条,营造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”氛围。
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动员,从定期演练到专业筑基,再到常态隐患治理,武陵源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理念,织就了一张立体安全网。截至2024年,武陵源区连续14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,10次获评全市、8次获评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区县,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。
巧绣治理“红色卷”:织就和谐图景
旅游是立区之本,平安是旅游的生命线。
穿梭于景区的“警务蓝”,已成为武陵源山水之外的又一亮丽风景。
“我的手机不慎丢失,工作人员很快就帮我找回来了!”重庆游客杨女士对武陵源“旅游快警”的高效服务赞不绝口。
为给游客提供更舒适的旅游体验,武陵源区公安分局打破传统警务模式,构建起“1个指挥中枢+4个派出所+38个群防群治平台”的三级响应体系。景区内,358个高清摄像头织就“天网”,近百名专业执勤人员驻守关键点位,手持全域通对讲机,实现“一呼百应”。机制运行以来,景区平均出警时间缩短至5分钟内,98%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。同步打造的“旅游速裁法庭”实现涉旅纠纷诉前化解,“30天无理由退货”机制保障购物无忧,铁腕治旅整治市场乱象,种种举措将旅游名片擦得更亮。
服务游客的“速度”与“温度”,折射出的是服务民生的深度。在城区街巷、社区院落,另一张服务网络同样高效运转。
全区373个网格、334名网格员组成治理“前哨”,依托“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”的优势,深入一线集民意、解难题,做到“小事不出网格,大事不出社区”,真正打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屋场会化身群众共商共议、化解矛盾、解决问题的平台,基层治理动能充分激活。城区内,夜间巡逻、交警护学、联合执法……街头巷尾不断提升的“见警率”,化作群众心中实实在在的“安全感”。
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全力推进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。人大代表诉前调、老毛调解室特色调、涉旅纠纷联动调、基层行业全域调,将“武来调”品牌持续擦亮;区综治中心整合司法、公安、民社等多部门力量集中办公,实现“诉求一站式接收、问题一揽子解决”,让群众“只进一扇门、能解万家结”;“法院+工会”调解室、家事纠纷调解室等平台,切实将家庭矛盾、劳动纠纷等化解在基层、消灭在萌芽状态,“矛盾账单”正逐步转化为“幸福清单”。2023年,喻家嘴派出所获评全国第三批“枫桥式公安派出所”。截至2024年,武陵源区已连续30年获评“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县”、连续20年保持“全省平安区县”称号。
环境安稳、治理安宁、群众安心。在“十四五”冲刺收官、“十五五”蓄势待发的关键节点,武陵源区正以奋进之姿,厚植生态之绿,筑牢安全之蓝,提升治理之红,奋力谱写防范化解风险新篇章。
来源:武陵源区融媒体中心
作者:吴文锦
编辑:毛娟
本文为武陵源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